抗洪抢险中彰显大爱担当

日期:2023-09-19 15:20    来源: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分享:
字号:        
  • 333
  • 333

  7月29日傍晚,暴雨红色预警!北京人防浩天志愿者救援队队员们在备勤中!

  7月29日夜间至8月1日夜间,特大暴雨肆虐着京城大地。

  谁也没有想到,队员们会和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连续搏斗整整6天。让队员们感到欣慰的是,在这6天里救出和转移被困群众360名。救援中他们面对的是雨中行进,是山区的黑夜,是滑坡落石,是泥泞不堪的路,是暴涨河水的阻拦,但,他们没有退缩!

  艰难跋涉

  营救被困村民

  难道他们不害怕吗?

  “因为心中有爱,不害怕。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北京人防浩天志愿者救援队理事长于志京说,“浩天救援队成立11年,参与地震、洪涝灾害和山野救援上百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

  门头沟水峪嘴村河道里有被困群众,村里已是齐膝盖深的淤泥,大量村民需要紧急救助……

  灾情就是命令!

  7月31日,浩天救援队第一时间迅速集结,奔赴在救援路上。暴雨滂沱,看到路边倒伏的大树、损毁的汽车,队员们没有一个人说话,心里变得沉重起来。

  水峪嘴村紧邻永定河,被称作“京西古道第一村”。由于永定河水位暴涨,村里与外界连接的两座桥都被洪水冲断。村内断水断电,手机也没有信号,成了孤岛。

  面对凶猛的洪水,队员们想通过冲锋舟到达对岸,尝试几次,冲锋舟被冲得像一片树叶。改用绳索过河,人在流速极快的水中站都站不住。救援遇困,怎么办?时间就是生命,于志京现场指挥,和队员们当机立断,决定沿着铁道翻山绕过永定河进村。

  每个人都背着几十斤重的救援器材和物资,一步一滑地在铁道上艰难行进。天黑的时候,洪水淹没了铁道,再次阻挡住救援队行进的路,于是改道上山。

  山上没有像样的路,杂乱的树枝碰撞着身躯,嶙峋的石头阻绊着队员们。黑暗中,只有手电筒的光亮引导着队员们艰难前行。就这样,经过10多个小时的跋涉,体力已近透支的队员们终于打通了路线,到达了水峪嘴村。听见受灾群众的欢呼声,看见群众脸上的泪水,队员们顾不上疲劳,也顾不上休息,就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中。

  在水峪嘴村度过了紧张难忘的8月1日,他们一排排房子寻找,一次次进村搜寻,疏导营救着一名名被困人员。

  还有一个画面仿佛定格在队员们的脑海中,不!这是无数个救援画面的缩影!7月31日,洪水致使门头沟区陈家庄村断水断电,村民李娜家中老人有病,呼吸困难生命垂危。浩天救援队队员驾驶车辆克服路面积水、落石和险峻的路况,及时将病人送到门头沟区医院得以安全救治。李娜激动地说:“感谢好人!那一刻感觉他们的身后都有光!”

抗洪抢险中彰显大爱担当

  重建家园

  救援不停止

  8月2日,暴雨终于停了,但救援没有停。转运被困群众、搬运物资、清理淤泥、消杀、灭菌,浩天救援队依然在行动中。

  灾害中救援总会有危险。8月3日的东王平村救援中,一个小插曲让队员们的心悬得高高的。救援人员在涉水过桥洞后,发现少了一名队员,带队人员下令寻找,竟然没有找到。带队人员说,当时感觉两眼冒金星,脑袋像炸了一样直发懵,毕竟报道有救援人员牺牲的消息。后来看到这名队员心里才平静下来,仿佛一块石头落地了。

  从7月31日到8月5日,在门头沟区的水峪嘴村、陈家庄村、南庄、桃园、涧沟村、禅房村、大沟村、王平村等村落,都留下了浩天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救助和转运被困群众360人。他们跋山涉水,克服艰难困苦,转移受困群众、运送急需生活用品、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奉献爱心,传递信心,彰显了大爱,彰显了担当。

  截至9月8日,浩天救援队根据灾区需要集结队员260多人,奋战在门头沟区抗洪抢险救援一线。他们不顾疲劳、不畏酷暑,克服蚊虫叮咬、皮肤感染,在紧张的救助被困人员后,又投入到门头沟区陇驾庄村、下苇甸村、东马各庄村、双涧子村等村落的重建美丽家园行动中,清理淤泥、消杀灭菌、协助捐赠、运送救援物资、人力背负食品,克服重重困难,急灾区之所需。100余吨23500箱,这是8月4日这一天,52名队员在门头沟区永定镇政府帮助装卸矿泉水的数量,只这一个数据,就会让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磨砺出的亮丽名片

  他们中有工人、教师、退伍军人、民营企业家、自由职业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防浩天志愿者。

  北京人防浩天志愿者救援队是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管理和指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立足“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使命,在日常开展防空防灾培训、应急抢险救援、校园反恐教育、活动应急保障中,在雅安地震、鲁甸地震、清原泥石流等重大灾害救援中都有他们的身影。一次次勇于面对,让更多队员具备丰富的应急救援经验,拥有国家多项专业救援、医护资质认证,被中国红十字会、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等单位聘为高级讲师和训练导师。十余年来,这支队伍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的路上发光发热,砥砺前行。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