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重點推進31個醫聯體建設 實現雙向轉診、遠端會診,共用優質醫療資源

日期:2024-05-17 09:5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公共服務均等化關乎京津冀三地百姓福祉。從天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日前召開的新聞發佈會獲悉,天津市衛生健康委始終聚焦“一核兩翼”和三地協同,深化衛生健康合作共建共用。目前,天津重點推動31個京津冀醫聯體建設,組織牽頭醫院向成員單位派出專家開展臨床帶教,並安排當地醫生進修或遠端培訓,實現雙向轉診、遠端會診,共用優質醫療資源。

  醫療資源京津逐步“同城化”

  天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王栩冬介紹,近年來天津市聚焦承接北京優質醫療資源“一核”輻射帶動效能,京津同城化取得新成效。其中,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醫院項目一期(血液病醫院團泊院區)已投入使用,床位1000張,建成亞洲單體最大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天津市環湖醫院牽頭創建了環湖—協和—同仁顱底外科中心,成功實施20余例超高難度及複雜顱底手術。同時,天津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增強互動,“通武廊”三地衛生健康委簽訂協議,區域醫療衛生實現緊密合作。

  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備受三地居民關注,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舉措。天津市醫保局局長李國田表示,2023年以來,天津全面推行京津冀異地就醫“免備案”,三地參保群眾區域內就醫結算“一碼通行”,無需備案。截至目前,天津市累計開通異地就醫住院、普通門診、門診慢特病直接結算定點醫藥機構分別達到461家、2278家、939家,織密織牢15分鍾醫保便民服務圈。

  重點建設31個京津冀醫聯體

  京津冀醫聯體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間的醫療機構通過整體託管、合作建院、專科共建、科室合作等模式以及專科聯盟、遠端醫療等形式開展的廣泛合作。這一模式讓優質醫療資源“流動”起來,增強了三地醫療服務協同能力,為區域患者提供了更高水準的醫療服務。天津正在重點推進31個京津冀醫聯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用,暢通雙向轉診通道,促進三地醫療機構資源共用、互惠合作、協同發展。

  王栩冬介紹,2023年開始,京津冀三地衛生健康委著力推進醫聯體建設,三地共同確定首批40個醫聯體,其中天津市牽頭12個。目前,三地正在推進第二批醫聯體建設,其中天津市牽頭19個。2023年至今,京津冀醫聯體牽頭單位向成員單位派出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1335人次,臨床帶教2069人次,牽頭醫院幫助成員單位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1項。

  京津冀社保卡跨省通用見成效

  京津冀三地人社部門在人社部的領導下,積極探索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建設工作,推動將政務服務、社保、醫保、文旅、交通等更多事項納入社會保障卡服務範圍,逐步實現一卡暢行京津冀。

  2024年1月,三地建立了京津冀“一卡通”共商共建、聯席會議等工作機制;2月,在北京圖書館開展了持京津冀社會保障卡借書宣傳活動;3月,京津冀人大正式啟動“一卡通”協同立法工作,同月,京津冀人社部門共同印發“一卡通”工作要點;4月,京津冀“一卡通”小程式正式上線運作。

  天津市人社局副局長鄭巴音介紹,三地“一卡通”建設初見成效,截至目前,京津冀居民持社保卡在三地可享受跨區域便利服務:22項人社服務事項“一卡通辦”、5萬多家醫療機構“一卡通結”、3000余條交通線路“一卡通乘”、33家旅遊景區“一卡通遊”、20家博物館“一卡通覽”、153家圖書館“一卡通閱”等。社保卡在各類民生服務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群眾方便快捷享受民生服務的基礎性載體,承載著不斷升溫、不斷厚重的民生服務保障。(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