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官廳水 澤潤京津冀 官廳水庫勝利竣工七十年側記

日期:2024-05-13 09:3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驚蟄一過,官廳水庫就熱鬧起來。冰雪初融,碧波盪漾,草木返青,飛鳥翔集。如此畫卷,已經成為官廳水庫春天常見的風景。

  作為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庫,官廳水庫是為了與水“抗爭”而生。水庫落成,京津冀三地再也不怕永定河水的氾濫。七十年歲月流轉,官廳水庫如一顆“生態明珠”,護佑著三地平安,在澤潤三地的過程中,官廳人也漸漸學會了與水“共生”,走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官廳實踐。

  官廳落成 京畿“永定”

  官廳水庫管理處會議室內,一張永定河流域圖挂在墻上。圖上描畫的是官廳水庫今天的畫卷,背後承載的卻是七十年接續奮鬥的記憶。

  自西邊而來的桑幹河和洋河一路淺唱低吟,來到官廳山峽的朱官屯村匯流為永定河,入官廳山峽前接納媯水河之後,暫態變得“豪放狂野”,氣勢逼人,奔騰20公里,進北京,抵天津。歷史上被賜名“永定”的河流,從來都“無定”,常常氾濫成災,對北京、天津和河北省部分地區防洪形成巨大威脅。史料記載,1912年到1949年,北京發生的幾次大水災,都與永定河有關。“新中國成立後,為根治永定河下游水患,利用好永定河水資源,黨中央決定在懷來境內修建官廳水庫。”官廳水庫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1951年10月,官廳水庫破土動工。隨著水庫開工,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移民,遠赴異地他鄉,重建家園。為了建設官廳水庫,北京市延慶區、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100余個村、5萬多村民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土地。這也讓官廳水庫文化底蘊中,多了一層“舍小家為大家”的寓意。

  當然,官廳水庫精神還凝練著更加豐富的精神內涵。當時,水庫建設是舉國矚目的重大工程,得到了全國的鼎力支援。

  水庫工程一開始,各種機器、器材從全國各地運來。鞍山的鋼鐵,天津、太原、上海的鋼筋,唐山的水泥,湖南的杉桿,白洋淀的葦蓆,內蒙的木材……施工所需材料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官廳水庫建設工地。

  建設者們也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退伍軍人、技術工人、學生……漫山遍野的建設大軍,爬坡過坎、攀梯下溝,為了工程全情投入、熱情高漲。

  懷來縣黃營村九旬老人方吉是官廳水庫建設的親歷者。他回憶,那時候,缺乏建設經驗,技術手段落後,也沒有什麼機械車輛,全靠人力,尤其是土方石料的運輸主要靠扁擔挑。“每人一根扁擔兩個土籃,一擔能挑百八十斤,沒有人喊苦叫累。”方吉説。

  官廳水庫主要包括攔河壩、輸水道、溢洪道和發電站四項工程,歷時兩年零六個月建成。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先後來到官廳水庫視察和參加義務勞動。1954年5月,在慶祝官廳水庫工程竣工大會上,建設者們被授予毛澤東主席題詞的“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錦旗。

  總佔地面積163平方公里的官廳水庫,四分之三的面積位於懷來,四分之一在延慶。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教授李彥碩至今忘不了水庫修建成功後,他回校後收到官廳水庫領導發來的喜報:“你們走後,永定河發生了歷史上第二大洪水,但被官廳水庫給攔蓄了,下游北京、天津,安然無恙。”

  “安然無恙”四個字是最美的勳章,永定河終於成了名副其實的“永定”。七十年來,官廳水庫充分發揮攔洪作用,在汛期緩解了下游防洪壓力。尤其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發生時,官廳水庫實現了永定河山峽段以上洪水全部攔蓄,攔蓄洪水量7900萬立方米,攔洪率與削峰率均達到100%。

  同時,官廳水庫也攔截了大量泥沙,免除了泥沙對下游的侵害。“七十年來,讓下游免受洪水和泥沙危害,為北京及下游地區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官廳水庫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修復生態 與水“共生”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縱貫京津冀西北部生態涵養區、中部核心功能區、東部沿海發展區,是京津冀地區的生態主軸和廊道。官廳水庫則是永定河流域最大的控制節點和生態節點,在維護三地生態環境上意義重大。

  如果説,最初的官廳水庫是與水“抗爭”的利器,如今官廳水庫則是與水“共生”的典範。這條“共生路”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跌宕起伏。傳承建設者們留下的官廳建設詩篇,新一代官廳人寫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奮鬥故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官廳水庫水質出現了逐年下降的態勢,當地濕地生態環境也被破壞,在1997年至2007年,一度退出北京市的飲用水源地。京津冀三地水網緊密相連,官廳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讓本就缺水的京津冀地區變得更加“拮據”。永定河北京境內持續斷流,乾涸的河床成了風沙源。

  痛定思痛,壯士斷腕。2008年以來,北京、河北、天津聯手進行水質治理。永定河山峽段綜合治理、官廳水庫周邊水系水生態治理、永定河三家店攔河閘水毀修復等工程逐一提上日程,尤其是官廳媯水河入庫口濕地工程的建設,讓官廳水庫周邊恢復了“草長鶯飛二月天”的風景。

  官廳水庫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工程總範圍19公頃,其中濕地凈化區面積12.17公頃,濕地附屬區面積6.83公頃。工程建成後,濕地的日凈化水量為2萬立方米,年凈化水量為730萬立方米,促進媯水河入庫水質改善及庫區生態恢復。

  官廳水庫還建成水質監測站、化驗樓,並編織了總計22個監測站點的水環境監測網,以水質監控推進全流域水環境治理。經過近十年綜合治理,2007年,官廳水庫恢復為北京的備用水源地。庫區水質也由原來的地表水Ⅴ 類水,提升至Ⅳ類水,個別地段水質達到Ⅱ類水標準。隨著北京市對水質要求的提高,官廳水庫管理處增加了對水質化驗室的投入,購置水質取樣船,便於在水庫水面提取水庫水樣,為水環境資訊的採集提供了更為快速方便的監測手段。

  上游水環境的恢復,暢通了永定河下游。官廳水庫反哺永定河,成為生態補水的重要水源之一。2020年,永定河水流入天津市,實現京津冀三地的水流貫通。到2024年,永定河實現全年全線有水,恢復生態水文節律,持續改善流域水生態環境。官廳水庫真正成為京津冀水源地。“全域共治,助力官廳水庫到2035年恢復飲用水水源功能。”官廳水庫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説。

  綠色引領 賦能發展

  2024年5月13日,官廳水庫迎來了竣工七十年的好日子。此時的水庫周邊已經綠波盪漾,草木繁茂,舉目皆風景,處處有風情。官廳水庫與水“共生”之路的探索,不僅是在一條曾經氾濫成災的河上,建成華北最大的濕地、京津冀的綠肺,更在於走出了一條綠色引領、生態優先的發展新路。

  建成之時,官廳水庫就承擔了一部分服務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官廳水庫不僅能為北京西郊工業區、京津冀農田和北京城市河湖供水,其建成還為官廳山峽梯級發電創造了條件。1955年底,官廳水電站的第一台水輪發電機開始發電,並正式向北京送電。1956年4月,裝機工作全部完成,官廳水電站建成。此後又修建了下馬嶺、下葦甸兩座梯級電站,為首都及華北地區提供了大量電能。截至2023年,官廳水電站累計向北京、河北、天津發電87億度。

  生態恢復後,一汪碧水,百里青山正在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蓬勃動能。背靠官廳水庫,懷來縣著力培育壯大數字經濟、葡萄、文旅康養等産業,致力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橋頭堡”、宜居宜業康養休閒集聚中心,吸引了大量中外遊客。官廳湖濕地生態馬拉松賽已經成為文體旅融合的品牌活動,不少跑步愛好者表示,官廳水庫濕地公園空氣新鮮,跑道舒適,沿途處處皆景,跑起來心曠神怡。

  官廳水庫重現水清岸綠,還富裕了居住在水庫周邊的居民。57歲的侯建軍是官廳水庫濕地公園保安,他的妻子在這裡做保潔員。“濕地公園的建成,讓我們一家有了穩定的工作,不用再去外地打工,收入還比以前翻了近一倍。”侯建軍説。

  智慧水務 守護“明珠”

  從空中俯瞰官廳水庫,水天一色,碧田作伴,白色的風車點綴山林之間,如一幅靜謐的山水畫。官廳水庫就是為畫卷點睛的“生態明珠”。為了守護好代代官廳人奮鬥的成果,官廳水庫建立起了科技特色突出的智慧水務管理體系,覆蓋工程安全、水質監測、調水供水、泥沙清淤等領域,用科技賦能水庫管理和運作。

  官廳水庫水利工程安全監測系統築牢了水庫安全屏障。“這個系統包括壩體內部變形監測系統、大壩表面變形監測系統、強震系統、山體監測系統和智慧配電系統,能對水庫安全進行全天候的實時監測。”官廳水庫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説。據介紹,變形監測是水利工程安全運作的重要保障之一,官廳水庫對這一技術進行了創新性改進。基於北斗GNSS,對現有77個表面位移監測點進行改造升級,每個監測點安裝1台北斗GNSS監測設備,實現了每個測點全天候、全自動化表面位移監測。

  水質監測事關生態修復,更與京津冀三地河湖品質息息相關。官廳水庫建成了包括出庫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媯水河濕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八號橋濕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在內的水質監測系統。尤其是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建成為永定河生態環境修復和首都供水安全及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了技術支撐。

  無人機在官廳水庫巡查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則有效解決了人工巡查過程中的環境受限問題,補齊了傳統人工巡查短板,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管理盲區,讓巡查工作更加高效、精準。

  未來,官廳水庫還將繼續推進智慧水務體系建設,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綜合提陞官廳水庫的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水準。

  結語

  清水潤京畿,逐綠向未來。

  七十年歲月悠悠,沉澱了官廳底蘊,美麗了官廳生態。在新時代,官廳水庫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理念,繼續以“生態”作筆,守好一庫碧水,讓清波盪漾,永續南流。(黎小紅 閆雪)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