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攜手共建一座跨省大橋 連接大廠與通州 預計9月通車

日期:2024-05-08 10:0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10週年。5月6日下午,橫跨潮白河、連接大廠與通州的廠通橋迎來重要節點:主橋正式完成合龍,上部結構成功連接北京與河北。預計9月份建成通車後,兩岸居民跨省通勤將方便不少。

  主橋合龍當天,來到廠通橋建設現場,採訪通州、大廠以及建設單位的多位工作人員後,“協同”一詞背後的深意在腦海中更加明晰——這座跨省大橋之所以能夠高效建設,靠的正是京冀多部門的團結協作。換句話説,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協同大橋。

由北京、河北兩地共同出資,設計、建設標準也都實現統一的廠通橋引橋及主橋下部結構已經基本完成,計劃2024年9月底建成通車。

由北京、河北兩地共同出資,設計、建設標準也都實現統一的廠通橋引橋及主橋下部結構已經基本完成,計劃2024年9月底建成通車。(白繼開 攝)

吳國梁(右)正和同事一起巡查施工現場。

吳國梁(右)正和同事一起巡查施工現場。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供圖

  一座橋,盼了多少年

  大廠縣政府有多重視這座跨省大橋?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廠通橋項目總工程師吳國梁,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和大廠縣政府工作人員開協調會時的場景,“那次會只有半小時,非常高效。沒有太多的寒暄客套,開門見山,直接提困難和解決問題。”

  當時,廠通橋還沒開工,需要在施工現場選擇兩塊地先行建設項目部和鋼筋加工場。簡短的協調會結束後,地方相關部門直接帶著中交路橋建設的人員去現場選址。

  眾人拾柴火焰高。如今的潮白河上,廠通橋已初具雛形,上百個鋼箱梁鋪就的橋面把大廠、通州連接在一起。鮮為人知的是,由於通州一側場地條件不成熟,這些單件重量將近100噸的大傢夥,都是從大廠一側運過來的。這對當地的保障能力是個巨大考驗,“大廠縣政府的工作人員特別支援,從沒抱怨過。”吳國梁説。

  “我們的老百姓太需要這座橋了。”大廠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張春方説,懷揣著對未來發展的無限憧憬,2011年大廠就修了廠通路,這條路從縣城一路向西,一直修到了潮白河東堤300米的地方,從路名上就能看出來,這條路是要連接通州的。可是,跨河橋的建設計劃卻一再擱置,“這座橋,大廠人盼了多少年啊!”

  在北京朝陽工作的沈先生,在大廠潮白新城有房子,卻沒住過幾天。他坦言,自己一想起大廠“漫漫進京路”就頭疼,“三河有京秦高速、通燕高速;香河有京哈高速、京津公路;大廠卻只有友誼大橋這一種選擇,進京得走友誼大橋,繞個大圈就不説了,趕上堵車,過橋就得1小時……”這也是很多居住在大廠、需要跨省通勤人員的心聲。

  跨省大橋統一了建設標準

  遇水架橋,在外人看來,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為什麼廠通橋建設阻力這麼大?實際上,修建它得跨越京冀兩個行政區,長期以來,兩地無論是規劃、設計、審批,還是建設標準,都存在明顯差異。這是最根本的問題。

  “如果河兩岸分別立項、招標,再從兩頭往中間修的話,需要協調的細節特別多。比如,施工方到底該執行河北標準還是北京標準;一旦同步開工,建設管理方到底是聽北京的還是河北的……”市交通委通州公路分局工作人員田宇説,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向縱深推進,廠通橋終於迎來“破冰時刻”。2022年12月,廠通橋河北段、北京段同步開工建設。

  為了統一高效推進工程建設,廠通橋的建設管理工作創新採用“四統一”模式,這在京津冀跨界大橋建設中是第一次。“四統一”指的是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大廠交通局委託市交通委通州公路分局統一進行項目招標,大橋的施工單位也只有中交路橋建設公司一家。這樣一來,體制機制層面的“堵點”就順利打通了,廠通橋可以按照統一的標準快速建設。

  能實現“四統一”,背後靠的是京冀多部門團結協作。大橋河北段與北京段同步建設,更是時刻考驗著兩地政府的審批效能,“北京段採取‘一會三函’方式,手續相對簡便;河北段要與之同步,就要加倍努力提高效率,不能耽誤工期。”張春方説,通州公路分局統一招投標後,還與大廠在現場成立了工作專班,兩地凡是與大橋建設相關的部門負責人都要加入進來。

  建設過程中已誕生13項技術專利

  廠通橋所在的位置,屬於海河流域防洪工程的險工險段。因此,大橋按照3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計,橋墩之下的河水中,樁基與承臺結構要深達河床以下80多米。

  親歷大橋整個建設過程的吳國梁深有體會,他説:“我們的施工現場,就是一個科技創新營地。”目前,項目建設階段已誕生13項專利。

  26號橋墩,是廠通橋施工中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節點。由於處在京冀交界線上,這個橋墩由北京、河北共同出資。“樁基施工前,要先在河床上打一圈鋼圍堰,然後把裏面的水抽走,創造出一片施工場地。”吳國梁説,26號橋墩水下地質條件非常複雜,沙子、黏土、石塊相互摻雜,就像“夾心餅乾”一樣,施工人員一連打了好幾天,圍堰還是難以到達預定深度。

  圍堰施工必須趕在2023年6月1日上汛前完工,當時已經是5月份了。時間不等人,吳國梁和通州、大廠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在商討方案,還請來專家對施工方案進行多次評審。最終,京冀兩地的工作人員齊心協力,通過旋挖鑽以及引孔的方式攻克了這一難題。這項在京冀交界線上誕生的新技術,也已經獲得專利認證。

  廠通橋下的潮白河,河面有360多米寬,最深處超過了10米,要保證水下40根樁基,每一根施工都是一次成功。“這也是被現實逼出來的。”吳國梁説,為了保證大橋的建設品質,任何一根樁基都不能失敗,在正式進行水下樁基施工前,他們先在河灘引橋部分進行了80余次技術驗證,反覆修改方案,很多專利就是在這期間創造出來的。這些專利,為後續工程建設提供了可靠的參考。(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